“深海勇士”号总设计师胡震:奋斗是科研人员的本分
没有光,没有氧气,也没有浪涛,对于人类来说,这里仍是神秘之境——千米以下的深海。胡震(见图,资料照片)领衔研制的“深海勇士”号载人作业潜水器,就是要让中国人在4500多米的深海海底任意潜游。3月20日,“深海勇士”号潜水器从海南三亚出发,开始在南海执行应用航次任务。
胡震是中船重工702所研究员,“深海勇士”号总设计师。他的办公室里除了靠墙一排保密柜,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个“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模型。
或许好多人还记得那次深海和深空的对话。2012年6月24日,我国“蛟龙”号载人作业潜水器成功坐底马里亚纳海沟7020米深度,3位潜航员向试验船报告,祝愿景海鹏等3位航天员与“天宫一号”对接顺利!消息传到太空,“天宫一号”手控交会对接成功后,3位航天员也向3位深潜员祝贺,“祝愿我国载人深潜事业取得辉煌成就!”
“蛟龙”是我国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胡震任动力与设备副总设计师。
“为什么7000米级都解决了,还做4500米级的载人潜水器呢?”
“海洋平均深3700米,深海考察热点地区主要在4500米以上。”胡震介绍说,用7000米级潜水器来干活是大马拉小车,不实用。“更重要的,‘蛟龙’是对世界先进技术和装备的集成,而‘深海勇士’从技术到装备都国产化,是真正的自主创新。”
20世纪以来,深海大洋先后出现了美国人、俄罗斯人、法国人和日本人的身影,我国起步还不到50年。2009年,“蛟龙”号刚完成研制,还没进行海上试验,科技部就启动了4500米载人潜水器关键技术攻关。“那段时间难题一个接一个,这幢办公楼天天晚上灯火通明。”胡震笑笑说。
受制于我国工业发展水平,从技术到装备还需跨越巨大鸿沟。比如,最关键的载人球壳,是个内径2.1米的钛合金球,分两个半球冲压,幅宽大于3米、厚达90毫米,试样竟多达几千次。从立项到成品,花了整整6年。“宁可慢点,也要把牢技术。”胡震自豪地说,“现在我们这项技术绝对国际领先。”
“蛟龙”号10年立项、10年研制。“深海勇士”从立项到去年完成全部海上试验,不到8年。“深海勇士”号副总设计师叶聪认为,胡震呕心沥血、事事亲力亲为,也是提速的重要原因,“一般总师主要管决策层面,而我们称胡总是‘一直在线的总师’。”
采样篮用的吸铁石只需几块,技术含量却不低:铁会锈,海水有腐蚀性,这个吸铁石则必须抗腐蚀……胡震把国内60多个相关厂家全找出来,一家一家打电话。总算在上海找到了厂家,他亲自去谈。一年半里,为这个几千块钱的小部件,去了上海十来趟。
“您是总师,为什么这么个小部件也亲自出马?”
“因为产品概念和标准都在我脑袋里,其他人不一定有我这么清楚。”胡震微微一笑。
如果说“蛟龙”好比“跨栏”,“深海勇士”便是“深蹲”,下一步研制全海深载人作业潜水器就是“深蹲”后有力的“起跳”,标志着我国这个领域在国际上已全面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不只是设计水平上台阶,还有人才队伍。”胡震开心地说,项目起步时团队仅30人,现在达60人,“研制全海深潜水器也是这个团队。国外来交流的专家都是白头发,我们团队的平均年龄仅33岁。”
叶聪现为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记者一问:1979年出生的,今年39岁。
胡震为这一局面不懈奋斗了十几年:1991年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研究生毕业到702所后,他就跟随后来任“蛟龙”号总设计师的徐芑南院士研发无人潜水器。那时国家科研经费投入少,有时连工资都拖欠。一个亲戚“挖”他到自己公司当部门经理,负责计算机系统,年薪百万,并承诺5年后送他一个公司。胡震请假去试了一星期,就回到所里。“总感觉我们国家这方面迟早要发展,开发海洋肯定要靠自己,不可能总靠国外技术。”
靠自己,就要甘愿委屈自己,舍得折腾自己。用胡震的话说:“奋斗是科研人员的本分。”“蛟龙”检测花了半年,“深海勇士”则用了整整一年。去年“深海勇士”海试下潜了28次,总结时胡震毫不讳言其中有两次不成功。“出问题不怕,我们连夜就把问题解决了,保证第二天能正常下潜。”胡震说,“搞科研不能图虚荣,我们这个潜水器是奔着商业应用的,高可靠性最要紧。”
奋斗者 当自信(记者手记)
胡震不善言辞,总是微笑着简略作答,但在微笑中、简洁的话语中,他透着一股自信。
我想,这大概就是奋斗者的自信吧。从“蛟龙”到“深海勇士”,20多年来,他一直在忙碌、奋斗着,也幸福着。他的自信,就来自于他和中国载人深潜事业的共同进步。奋斗,是对信心的有力托举。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自信是这个时代的重要气质。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奋斗,在攻坚克难的砥砺前行中树立自信,在日新月异的发展进步中收获自信,就一定能坚定从容地走好复兴之路的“关键一程”!
《 人民日报 》( 2018年05月02日 06 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