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艺术时尚 > 微电影剧本 > 纪录片《传承》(第二季):文火煨出非遗文化“高汤”

纪录片《传承》(第二季):文火煨出非遗文化“高汤”

时间:2018-04-25 14:04:38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纪录片《传承》(第二季):文火煨出非遗文化“高汤”

《传承》(第二季)拍摄现场。 资料图片

4月14日,纪录片《传承》(第二季)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亮相了。“家园,就像生活中的一把盐,有了尝不出,没有却乏味”等片子里的语句,让人忍不住细细去品。

2015年,《传承》(第一季)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纪录、财经3个频道播出,收视率都比同期提高20%以上,一改以往文化纪录片收视低迷的状况。第二季刚开播,第一集收视率便位居CSM排行榜同时段第四位,取得了不错的开局。

弘扬传承人的魅力

我国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总量多达87万项,1400项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1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上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承人就是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他们鲜活地存在于生活之中,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这些传承人才华在身、技艺高超,往往一个姿态、一种腔调、一些手法就直通远古。《传承》执行总导演张可可说:“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在这方面开拓引领性工作,通过寻访中华文化传承人,展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优秀文化遗产,弘扬传承人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

张可可在中央电视台工作20多年,做的片子大多是命题作文。但《传承》这部纪录片却完完全全是源于他自己的意愿。他说:“在过去的工作当中,我一开始是被传统技艺所震撼,不用一钉一铆建起的木拱廊桥、历史上第一把铁剑龙泉剑的制作技艺、在不到一毫米的竹青上进行刻画等,都是祖先认识自然、顺应自然的智慧结晶。后来接触了一些非遗传承人,深深地被他们‘择一事、终一生’的情怀所感动,这些人都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千年传承的中坚力量。”

这些年,其实有关非遗技艺的纪录片比较多,但关注传承人的片子不多。《传承》一直坚持以人传事的视角,第一季是这样,第二季也是一样。中国有上百万各种形式的传承人,他们是《传承》取之不尽的拍摄源泉。

对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

最后呈现出来的《传承》(第二季)一共分为7集,7集的主题分别为:江湖、绝技、德行、师徒、心传、流变、家园。每集50分钟,重点表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所涉及的场所、技艺、规则、人际关系、方式方法和精神归宿等方面。第二季还使用了原创音乐,创作了一个主旋律和4个变奏曲,提高了纪录片的原创性。

第二季的制作历时两年,张可可回忆起这两年,直言“做得非常辛苦”。《传承》团队在制定项目选题时给自己定了近乎苛刻的要求:在涉及非遗十大类别项目的基础上,要多选新、奇、特的项目,每一集在体现四季分明的基础上,还要体现各种地貌:平原、江河、高原、沙漠、草原、森林等,用以优化视觉,这就大大增加了项目选择的难度。

在实地调研阶段,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分集导演从北京坐飞机到省会城市,再从省会城市到市级城市,再坐6小时的长途汽车,然后还要步行几小时到达目的地,最后却由于各种因素被迫舍弃那个项目。在一次次的挫折面前,导演们没有气馁。

这一次的调研比团队里以往用的时间都长,7位资深导演,60人构成的团队,他们的足迹到达70多个地方,调研了80多位民间的技艺传承人,拍摄记录了300T的素材,最终在片子里展示了35位传承人的精彩技艺和人生故事。

“上高山、下大海、踏沙漠、进森林、走乡村、行城市”,这18个字是拍摄团队四处奔波的真实写照。第二季拍摄的地方,大多是交通不便的地区,条件很艰苦,有的连住宿的地方都没有。

为了更好地呈现影像的丰富性和质感,拍摄团队克服了种种困难,全程用4K画面来拍摄。“这样工作难度更大,对光的要求也更高。好的影像呈现需要有一定的技术来保证。”张可可提到,每个摄制组共有7人,航拍飞行器成了必配器材,有的还动用了水下摄影、斯坦尼康、轨道摇臂等,“为了营造必要的气氛,我们还引入了电影中的拍摄手段,比如空间置景搭景、烟火使用等”。

没有冲突,不成故事

与第一季相比,张可可认为第二季最大的变化是在强化故事化的基础上叙事策略的变化。片中35位传承人的精彩故事,构成了这部纪录片的血肉,也奠定了这部片子的出彩本色。

在整个纪录片的故事叙事中,主创团队还制定并实施了一个策略:没有冲突,不成故事。张可可认为,所有的纪录片故事结构都会在推动主人公追求一个重要目标的前行路上设置冲突,“没有冲突,便没有故事,冲突是纪录片的心脏和灵魂”。

在《师徒》分集中,就多次呈现了师徒间的争执与磨合。这些故事的选择和取舍,在张可可看来,如同美食家下厨,一斤菜要掐掉7两,只留那一点点嫩尖,炒成美肴。

“这个项目动作小、空间变化少、偏静态,与大部分观众的喜好不合,要慎之又慎!”对于大名鼎鼎的活字印刷术这门传承了近千年的传统技艺,针对《德行》分集调研初期的回馈,张可可曾给过这样的评价。在前采过程中,负责这一分集的导演彭晓军也的确遇到了问题——无法按设想拍到传承人按传统方式在修谱人家中印制族谱的完整过程。原因有二:一是传承人小邱如今修族谱的生意很少,在很长时间内都不会有这种业务;二是再现这个过程也没有可能,因为当地人对修族谱一事看得非常神圣,无法进行安排和再现。而没有这一块儿内容,这个项目所承载的历史厚重感和仪式感将无法得到体现。后来,经过一番思索之后,彭晓军不断想办法丰富了纪录片内容,让故事的讲述方式增加了一份动感,最终克服了先前的不足。

“我们更加注重往有土的地方拍,因为土里面长的东西更加结实。”张可可说,“我们所拍摄的传承人大多生活清贫、艰辛而又安静,我觉得他们就像一片金色的叶子,在蜷缩中用力舒展着,只闻花香,不谈悲喜。我们纪录片人如同捡金叶的人,捡起一片片正在被人们遗忘的金叶,这些叶片上闪光的,则是我们祖先的汗水、智慧和不灭的灵魂。”

第二季两年的创作过程,漫长且煎熬。张可可还渐渐发现,长时间安心于一件事,自己越来越像拍摄对象了,“镜内镜外的两拨人,变得面目相似、气息相通。突然有一天,有同事慧心点醒,其实我们也是手艺人呀。是的,做纪录片如同做一锅汤,文火煨慢汤。前期精心选材,中期用心烹制,最后配以青瓷素碗盛汤。”

如今,《传承》(第三季)也启动了,已经进行了几轮选题筛选,工作组马上也要开始进行实地调研。张可可说:“前途未知,但很迷人。我们将继续努力,把更好的良心之作奉献给广大观众。”

标签:

分享到: